上世纪 80 年代初配资交流平台,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泥潭,里根政府用减税、放松管制和收紧货币政策这套 “组合拳” 救市。
就在大家对经济前景忧心忡忡时,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却交出亮眼成绩单 ——1981 年收益率高达 31.4%,远超标普 500 指数的 9.7%,公司股价也突破 500 美元大关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那会儿参加股东大会的人寥寥无几,这也说明当时价值投资还算是个 “小众爱好”,巴菲特就像在投资领域默默耕耘的 “独行侠”。
这段时间,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开始悄悄升级。他在 1981 年给股东的信里提出了 “双重收益阈值”,简单来说就是:投资的收益至少要达到国债利率的两倍。当时美国国债利率是 16%,那他找的投资标的年化收益就得超过 32%。
同时,他还把企业收益分成 “受限收益” 和 “自由收益”,为后来著名的 “一美元原则” 打下基础。这个原则说的是,企业每留存 1 美元利润,就得给股东创造至少 1 美元的市值增长,就像存钱进银行,利息不能少给。
1982 年,他又琢磨出 “透视盈余” 的概念。打个比方,一家公司赚了钱,没全部分给股东,而是留下来继续投资。巴菲特关注的就是这些没分的钱,能不能帮公司赚更多钱。
以 GEICO 保险公司为例,它没分配的利润占伯克希尔账面利润的 62%,这些钱再投资后,让公司市值每年增长 22%。虽然这个概念后来因为会计准则变化不再使用,但它背后 “关注企业真实赚钱能力” 的思维,到现在都不过时。
1983 年,巴菲特做了笔大买卖 —— 花 5500 万美元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。这可不是简单的买生意,而是标志着他从炒股票转向控股实业。
这家商场厉害在哪儿?它的运营成本特别低,费用率只有 16.5%,而同行平均高达 35.6%。靠着 “价格实惠、童叟无欺” 的经营策略,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达到 83%。
同年,他投资的布法罗晚报也扭亏为盈,证明了媒体行业的特殊价值,这份报纸周日版的订阅率高达 83%,远超行业平均的 45%。
到了 1984 - 1987 年,市场波动不断,但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越来越成熟。
1984 年,标普 500 指数只涨了 1.4%,伯克希尔却赚了 13.6%。这一年,他在一场演讲中给价值投资 “正名”,提出 “股权是特殊债券” 的观点,强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,这就像买债券要算利息一样。
1985 年,趁着美元贬值的机会,他花 3.5 亿美元买入大都会 / ABC 公司 18% 的股份。这笔投资捡了个大便宜,当时这家公司的市盈率只有 8.2 倍,而同行平均是 14.5 倍,净资产收益率却高达 22%。
同年,他收购科特 - 费策公司,验证了自己挑选 “现金奶牛” 企业的标准:净利润率 19.3%,而且花在设备等方面的钱只占营收的 3%,简直就是个 “印钞机”。
1987 年 “黑色星期一”,股市暴跌,很多人吓得抛售股票,但巴菲特却反其道而行之,拿出 7 亿美元投资所罗门兄弟公司。最终靠着在《华盛顿邮报》积累的人脉,帮这家公司化解了危机。
他手里的核心资产,像《华盛顿邮报》、GEICO 保险、大都会公司,股价平均只跌了 7.2%,远远跑赢大盘。这时候他又重申了 “市场先生” 理论,提醒大家:股价波动不是真正的风险,把本金亏没了才可怕。
1988 - 1992 年,巴菲特开启了 “品牌价值投资” 时代。
1988 年,他大手一挥,花 10.2 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股票。当时可口可乐的市盈率是 15 倍,股息率 3.2%。这笔投资可不简单,他看中的是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 —— 这个品牌估值占公司总价值的 60% 以上,销售网络覆盖全球 85% 的人口,就像拥有一个超级大 IP。
在估值方法上,他也有了新突破。1989 年,他提出 “成长就是价值的安全边际”。以投资吉列为例,他买的是可转债,既能保证本金安全,又能享受刀片业务每年 15% 的增长红利。这时候,他的投资更集中了,前五大持仓占比高达 87%,把钱都押在最看好的生意上。
1990 年,日本经济泡沫破裂,全球市场动荡,巴菲特却盯上了富国银行。
当时银行股市盈率低到只有 4.8 倍,他看中的是富国银行 20% 的净资产收益率和高达 280% 的拨备覆盖率(同行平均只有 150%)。这家银行靠着 “零售业务 + 交叉销售” 的模式,利润每年增长 17%。不过巴菲特也反复提醒:银行用大量杠杆做生意,风险不小,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在 12% 以上。
1992 年冷战结束,大家都不看好军工行业,巴菲特却低价买入通用动力公司。这家公司剥离了 11 家不赚钱的工厂后,净资产收益率从 5% 飙升到 25%,再次证明他 “危机中找机会” 的眼光。
在给股东写的信里,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资哲学讲得明明白白。
他说看财务报表不能只看表面数字,得看透背后的真实情况;在资金管理上,永远留 25% 的现金,就像家里要备着应急的存款;投资要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,别去碰那些看不懂的高科技公司;选合作伙伴,管理层的诚信比财务数据更重要。
回顾这段历史,我们能学到不少干货。
巴菲特靠着保险浮存金的低成本资金,在 3 次经济衰退中逆势赚钱;随着管理的钱越来越多,投资收益率虽然有所下降,但依然远超市场平均,这也说明资金规模大了确实不好管;他的投资理念从早期 “捡便宜货”,到后来看重企业品牌和长期价值,完成了一次重大升级,最终形成了 “用合理价格买优质企业” 的价值投资经典范式。
这些经验配资交流平台,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无数投资者。
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